五倍券議題演變到現在,儼然一場領導危機。我真的覺得台灣人很荒謬。
現在問題就是,兩三個月的疫情,人們消費活動急凍;實體零售服務業的受害最深,金流週轉不過來,有倒閉的危險。
政府的對應方式,就是先緊急紓困來護住業者不倒,再用振興劵來注入新的金流,讓大家能趕快走出陰霾、恢復正常。
做事的基本道理,不外乎是在資源投入到 #對的時間、#對的方向 上。
所謂「對的時間」,就是振興券發下去,半年一年要趕快花掉,把消費市場的金流快速提上來。拖拖拉拉個好幾年,店家都撐不下去了,還談什麼振興?
所謂「對的方向」,就是振興券要集中火力,用在受害最大的實體零售服務業者身上。如果是拿去交稅、繳罰單等用途,那就沒什麼意義可言了。
搞清楚基本的邏輯,就不難理解,政府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振興券的政策。為什麼不是普發現金?因為根本無法控制現金什麼時候花掉,也無法控制現金花在什麼地方。無法規定時間、規定用途的振興券,就好像沒有準星的武器,效果只會大打折扣。
現在關於五倍券的爭議,老實說,都是一些層次很低的的討論。光是要不要自掏一千,就可以吵個沒完。然後中央印製廠花多少錢去開版印刷,又可以吵個沒完。
憑良心講,這社會上,完全掏不出一千塊錢的人很多嗎?我不敢說沒有,但真的是極少數,而且可以用特別補助的方式去解決。而中央印製廠花錢去開版印振興券,這也是讓振興券正常流通的必要之惡。你總不希望市面上偽券滿天飛吧?
「不想掏一千」、「花錢印券」這種極低層次的無理取鬧,竟然可以鬧到行政院發生領導危機,我真的覺得很荒謬。
就像周奕成先生分析的,台灣現在的狀況,是很適合實施振興券政策的。
首先,今年度經濟成長預估,是十一年新高,民間財富正在增加,有多餘的錢可以拿出來消費,最適合用振興券一邊「釣」出民眾的錢,一邊加碼為消費市場注入活水。如果是像2008金融海嘯,民眾資產縮水、經濟前景不明,馬英九當時發行消費券,只是替代掉民眾本來就要花的錢而已,最後船過水無痕,並沒有真的達到振興的效果。
其次,在兩個多月的努力下,台灣已經把疫情數字控制到個位數,幾乎可說是全世界最佳,只要大家再努力一點,十月全面解封絕對是可能的。如果政府控制不住疫情,就算發振興券,大家也沒地方消費呀!
事實就是,台灣政府的防疫表現稱得上世界最佳,而且經濟表現也可圈可點,給振興券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。
我不敢要求大家對政府歌功頌德。但,如果連政府想把把振興券推行在「對的時間、對的方向」的努力,都要因為民眾非常低層次的無理取鬧,而大打折扣的話,我真的不知道還有哪個神仙能夠把台灣這個國家治理好?